;
首页 >> 青年导读 >> 正文

引领、亲近传统文化,我们都有义务

作者:yxm  指导老师:  发布日期:2017-03-16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最基础、最广泛、最深厚的自信。树立文化自信,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唯有引领、亲近传谈文化才能有落地的效能。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有幸采访了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冯先生的真知灼见。

   采访主持:徐辉冠

   采访嘉宾:冯骥才(中国文联副主席)

精彩观点:

■在研究传统文化过程中,我感觉到传统文化有一个跟现代生活融合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是传统文化的携带者。传统文化不是在另外一个地方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并不远。它就是在我们身上。

   ■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限,我们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把它的经典精华掌握起来。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传统文化。

   ■我觉得美育的介入很有必要。当今社会,年轻人眼睛里关注到的,或者他心里面那个美的印象都是手机里、电脑上、网络上给他的商品文化里美的标准,他没有美的修养。你没有丰富的美的修养,那么你连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华民族的审美风范你都理解不了。

访谈实录:

   求是网:我看到您今年的提案跟以往不太一样,以往你关注更多的是传统村落保护,如今聚焦中小学生亲近传统文化这个话题,不知有没有特别的原因,让您对这个话题感兴趣?

冯骥才:因为我在大学工作,跟教育部门接触比较多,今年我做的两个提案都跟教育有关系。研究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工作。在研究传统文化过程中,我感觉到传统文化有一个跟现代生活融合的问题。实际上,我们都是传统文化的携带者。传统文化不是在另外一个地方的东西。我们的传统文化好像离我们很远,实际并不远。它就是在我们身上。我们不要把传统文化看成是古文,是古代的一种仪式,是渐行渐远的习俗,是一些看起来古色古香的艺术品。

   求是网:是要激活我们传统文化基因吗?

   冯骥才:不是激活,是自觉。我们身上有传统文化,我们说话的语言就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的语言里用了大量的成语、俗语,我们的语言交流中也会用到很多的传统概念。这些都在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远离传统文化。在社会上,我们呈现出来的价值观,比如慈孝观、是非观、审美观,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只不过我们对这个东西不自觉,这个不自觉有点像现在古村落里面的村民对自己的文化看不见是一样的。实际上,我们现在首先需要自觉。其次,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还有限,我们需要更系统、更深入地了解,尤其是把它的经典精华掌握起来。做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享受传统文化。

   求是网:现在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多元文化碰撞的背景和消费文化、快餐文化的影响下,中小学生怎么对接传统文化?

   冯骥才:这恐怕是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我们处在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里,实际是一个消费社会。消费社会,它主要是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是强势的,它的一个特点是抢夺你眼球,抢占更具进攻性。我们的传统文化在这场抢夺战中是处于弱势的。我们当代生活,确实有一段时间跟传统有一点隔膜,就是我们比较注意外来的东西,加上消费文化进攻我们,争夺我们的眼球,好像它变成主流了。传统的东西与我们好像有一点疏离,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把它重新融合起来。我觉得融合有几个比较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个需要各界人士齐做努力,把传统里边的精华总结出来,明确哪些东西在当代我们不能丢失,我们需要继承,我们需要掌握;第二个,是全社会都需要做传统文化传承的事情,方方面面,能做的都做,文化的事情,大家都有这个义务,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在社会转型期,我们都不应该把自己的传统丢掉。第三个,是传统文化里边实际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典籍性的文化,一部分是生活性的文化。生活性文化,比如说节日,它融合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典籍性的文化是记录在各种各样的典籍里边,遗产里边的文化。这两部分文化,我觉得都需要总结。对待典籍性文化,我觉得需要重新普及。中央电视台推出的《诗词大会》就是一个普及工作。它能够火起来,说明人们并不是对传统没有兴趣。只要你的展示方式有意思,人们就有兴趣。针对不同的人群,普及工作方式要不一样。针对大学生的方式与针对普通市民的方式要不一样,针对社区里的方式与针对在学校里的方式也要不一样,普及工作需要很多创意,需要有创造性方式;

对待生活类文化,我不太主张把这些生活传统文化编成教材,把生活传统变成书本,用概念的方式教给孩子。与其这样,你不如让孩子到生活里去体验更好。那怎么体验呢?拿清明节来讲,清明节的习俗有扫墓、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比如扫墓习俗,现在还跟一些革命英烈的纪念活动连在一起,这样很好。缅怀先祖、英烈,这样的活动对孩子的潜移默化影响比起书本教育要好很多。比如插柳习俗,你掐一段柳树的尖,插在湿润的泥土里,孩子会问你这个有什么意义,你可以跟孩子讲,柳树的生命力特别强,它插在那里以后,第二年它可能会长出一棵树来,这对孩子爱护自然,对自然的崇敬,对自然生命的好奇、对生态保护,意义深远,更为重要的是给他留下了这个节日的情怀。体验传统习俗,我们要跟大自然亲近。我们对待传统生活文化,最好的方式是体验。

   求是网:也就是通过陶冶来传承。

   冯骥才:对,去体验,在体验中受到熏陶。孩子在体验中感到快乐。他喜欢了,他就进入了传统文化生活。慢慢地,他会由喜欢变成一种情结。变成情结,他对传统的东西就有了感情。当这些东西走入他的心灵,他实际也就走入了传统文化。

   求是网:但是现在有个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还有课外培训占去了很多时间。如何有效对接传统文化呢?

   冯骥才:这恐怕需要跟我们教育改革连在一起。我觉得需要改革的就是应试教育。我们的教育不是以人为本,它没有注意孩子心灵的丰盈和人的精神幸福,它不是为了人的健全的、全面的发展,不是为了人的丰富。如果我们的教育不改革,我们学习传统都是瘸腿的。

   求是网:要如何进行改革?

   冯骥才:我觉得改革,最重要的是对教育的基本观念要弄清。我们教育为了什么,这个很重要。我觉得美育的介入很有必要。当今社会,年轻人眼睛里关注到的,或者他心里面那个美的印象都是手机里、电脑上、网络上给他的商品文化里美的标准,他没有美的修养。你没有丰富的美的修养,那么你连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中华民族的审美风范你都理解不了。因为美不完全是表现在文学艺术里,它还包括人的举止的美,谈吐的美,人的气质、风度的美,道德的美,人格的美、精神的美,心灵的美,它是一个丰厚的综合体。你没有这些东西,你连对传统文化的接受都是有限的。你没有接收频道,你没有这个波段,你接受不进来这个信号。

   求是网:被阻隔,挡住了。

   冯骥才:对,你接受不了,因为你只能商业文化。有一次,我在意大利,在米兰一条商业街上,我看到Gucci包,Gucci包上绣的是凤凰、牡丹,还配上亮片、金边,大红大绿,典型的土豪美。一打听,这是专卖给中国人的,而且很畅销。人们已经被这个商品异化了。审美的知识,审美的标准,我觉得这些东西都要进入教育,要让孩子们学会欣赏美、品鉴美,他们有这样的能力,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

   求是网:亲近传统能否说成是文化自信应有的态度呢?

   冯骥才:对,我觉得是应有的态度。

   求是网:习近平总书记说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最广泛的、最深厚的自信,我们亲近传统文化,应该抱着怎样一种态度才能树立起文化自信?

   冯骥才:我觉得文化自信首先是最基础的,这是毫无疑问的,它是我们民族的根本,它是我们民族的身份。标志我们民族身份的不仅仅我们的黄皮肤、黑头发,韩国人也是黄皮肤、黑头发,更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我们最重要的DNA,我们的精神的名片,这是最基本的。另外,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两个概念很重要,一个是广泛的,一个是深厚的。所谓广泛,就是这个文化是无所不在的,我们的文化说博大,我们历史说博大,就是因为它是广泛的。所谓深厚的,就是我们历史说的精深。我们对待我们的博大精深的、广泛丰厚的文化,只能把它做精做深,而不能走形式主义,不能只是喊喊几声口号,也不能是一哄而起,更不能雨过地皮湿的,一阵风似的,不能浮躁地学习传统文化,那样我们学不到文化的精髓。文化这个东西,它是沁人心灵的,它是以人为本的,它是润物细无声的。懂得文化特性,加以有效传承,文化自信也就水到渠成。

   求是网:文化自信,那不单单是中小学生需要亲近传统文化,所有中国人都得亲近传统文化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冯骥才:我觉得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他说,我们要想成为一个强国,我们各方面都要强,这句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就是说我们在各方面都得付出实际的努力。什么事情都是一点点干出来,千万不要把这事干火了就干过去了。你只有一点一点的苦干,才能达成所愿。

   求是网:亲近传统文化还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是吧?

   冯骥才:对。

   求是网按照你的思路,从教育这个切入口进入是学习传统文化治本的做法,对吧?

   冯骥才:对的。我觉得还是从根上走。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不了的,我们下一代的人,我相信他们是能解决的,因为生活总是在不断进步的,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不是一代人可以完成的,所以我觉得下一代人更重要。